被討厭的勇氣
Status | 已讀畢 |
---|---|
作者 | 岸見一郎.古賀史健 |
分類 | 日本 |
摘要 | 重塑自我的物語 |
故事背景(或出版) | 2010年代 |
最後修改日期 | |
評價 | ⭐️⭐️⭐️⭐️ |
連結 |
一、幸福和自由前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氣
阿德勒是與佛洛伊德、榮格並列心理學的三巨頭,其「個體心理學」又稱「勇氣的心理學」,是探討人如何勇敢的變得幸福的哲學
主題: 以一個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方式,將阿德勒心理學的精華深入淺出地呈現出來。
- 世界其實很單純,是人們主觀的定義使其變複雜而自尋煩惱,同樣一件事情因定義的不同可以是好事也是壞事。
💡
未來在大學生活很多的壞事其實可能是一種好事,看你如何定義
- 阿德勒心理學否認「心理創傷」的存在,一件事情是創傷還是經驗,會因定義不同而有不同結果。一個人決定要如何生活及看待自己的人生,都是他自己選擇的。
- 人並非是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,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。
二、煩惱來自競爭.期待認可.回報思想
- 有些人會刻意透過和一些有權威人士、名牌來「展現權威」炫耀自己,其實是在掩飾自己心中的自卑感。此外也有些人會「炫耀不幸」,吸引其他人同情,把自己的軟弱跟不幸當成讓自己「特別」的武器。
💡
我們也要審視自己是否常炫耀自己、抑或讓他人同情。
- 只要有心,要找出對方的缺點和瑕疵都是輕而易舉。阿德勒稱此為「人生的謊言」。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(人生態度),責任不在於別人與環境,一切責任歸屬於自己,要有面對人際關係的「勇氣」。
💡
若在人際關係上受挫,不該責怪別人與環境。應檢討自己,自己應有勇氣。
-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,而是為了自己而活。關於自己的人生,我們能做的只有「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」,至於別人要對我們的選擇做出什麼評斷,是別人的課題,是無法干預的。
- 我們不能要求回報,也不能受回報的觀念束縛。
💡
為心儀的女孩付出很多也不應該要求任何回報。
三、分離課題找到自己的事
- 人際關係的紛爭,大多都是因為干涉他人的課題所致。關係親近的家人,越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。
💡
避免紛爭的方法,即尊重與包容,少干涉同學/室友的生活。舉例: 災害發生時,這是老天的課題;但是參與救援,這是自己的課題。伴侶很霸道,那是她的課題,你不能改變;但是你可以和她說明你希望她怎麼做,這是你的課題。
- 要有「被討厭的勇氣」,不在意別人的課題,才能自由的隨自己的喜好過日子。💡面對不合理的批評,無需太在意,過自己開心的日子就好。
- 人際關係的王牌,始終是由我們自己所掌握。別人對我們的感覺、所做的事情,無法改變也無法操控,但我們要怎麼對待、看待別人,是完全由我的自己決定(自己的課題)。💡不時我們也很常發現,想要人際關係好,即是好好地對待他人、真心相待,自然會有很多朋友。人際關係是自己決定而非他人決定的。
四、自我接納. 橫向關係. 共同體感覺 為人際關係王牌
- 人生的任務可分成兩層面:「行動面」和「心理面」
行動面: 自立立人。接納自我(而非自我肯定)
心理面: 他者信賴、他者貢獻(主動而非順應)
- 阿德勒主張:「不能責罵、也不能稱讚。」因為這是種上對下的感覺,是為了操控、介入的「縱向關係」,這是不好的。而「感謝」跟「尊重」才是對等「橫向關係」維持的關鍵,要用鼓勵的「非介入式的援助」,讓他人完成自己的課題。💡與同學相處切記此點。以感謝、尊敬表達才較合宜。不要評價他人,以及避免稱讚及責備。而是多用「坦誠的感謝、敬意或喜悅( 謝謝,真高興,多虧有你幫忙 )」來表示。💡在比如伴侶給你帶便當,你說你今天做得不錯啊>縱向關係。若說: 有妳我感到好幸福 或 我好感動加班都不累了
- 當遇到不講理的人要視為個案,避免用「大家」、「每次」、「全都」這些字眼
五、人生的勇氣
-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-「甘於平凡的勇氣」,專注於「當下」,我們的人生僅僅存在於「現在」。人生的旅程,並不是在於「攻頂」那瞬間,而是在於實現的過程。如果你認為人生是攻頂的那瞬間,那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是虛假的。
Its a journey.
- 心態健全的人,不會試圖改變對方,而是改變自己。
- 沒有一項生命的意義能夠適用於所有人,生命的意義是每個人賦予自己的人生的。
- 你不夠愛自己,為了愛自己,你希望變成別人
-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競賽。若能體會到人人皆是我的夥伴,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有所不同。
- 一個人的人生有多幸福,不是在於它有多少的能力,而是在於它有沒有那份面對現實、逆流而上的勇氣。幸福很簡單、人生也一樣。期待我們都不是沉浸在「 為什麼 」而是「 要什麼」的人